不懈追求的十年-校友网
管理员信箱: xiaoyou@dicp.ac.cn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焦点新闻 通知公告 校友事迹 校友活动 校友服务 校友捐赠 资料下载 校友会员 校友社区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事迹 >> 正文
发布人:  校友:许国旺     更新日期:11/11/14 浏览:  推荐:90
---访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

      1980年考入浙江工学院化工系分析化学专业,198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在卢佩章院士指导下1991年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在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工作。曾获马普(Max-Planck-Institut)研究基金在德国Tuebingen大学工作两年(1995.10-1997.9)。1997年9月回国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课题组长,1997年10月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5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色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40多篇,出版专著三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2项。长期从事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研究工作,特别是发展以各种多维色谱—质谱为核心的高分辨、高灵敏度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今年9月19日,是许国旺老师归国十年的日子。1997年的这一天,他从德国回到大连。光阴荏苒,有人说他,十年追求,果敢坚毅,十年耕耘,硕果累累。许老师澹定从容,他说:远望逆水行舟或遥看沙场鏖战有超然物外的心理,回顾个人攀登的历程,俯视来路的曲折迷障,诸多感悟又化为前进的力量。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许国旺老师接受了笔者的访谈。

赤子情怀

      1995年10月,马普(Max-Planck-Institut)研究基金资助许老师到德国Tuebingen大学工作两年零四个月。出国前,他任老四室402课题组组长。1997年下半年当工作还有三个月才结束的时候,组里的人告诉他:你走的时候,咱们组还有四十几万元的结余,现在都快赤字了,目前也拿不到项目。说不定等你回国的时候,咱们组早被解散了。
      听后,他归心似箭,找到德国Tuebingen大学医学院Liebich教授申请提前回国。当时Liebich教授正生病住院,听了他的打算,问道:“难道连三个月都不等了?”许国旺摇摇头:“那边需要我。”好友不理解:你完全可以留下来,却回国去拣“烫手的山芋”,不是自讨苦吃吗?
      1997年9月19日,他携妻儿从德国飞回祖国,一下飞机,没回已尘封了两年的小家,直奔一二九街实验室。眼前的景象:灯光暗淡,物品凌乱,真是一幅要散伙儿的衰败样子。“我真心痛!”许老师说,“我暗下决心——要让实验室亮起来!”
      是年1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idajat教授带着太太和孩子专程来连邀请他赴新工作。Hidajat拿出一份两年工作许可:国旺,我都帮你办好了,欢迎你到我们那里工作。许老师婉辞了。“为什么?”Hidajat认为赴新是明智的选择。许老师告诉他:“化物所培养了我,课题组现在需要我。”
      Hidajat教授临走时,希望许老师推荐一名学分离分析的化物所博士给他。在机场送别的时候,Hidajat说:“国旺,你是个重情义的人!”

几多挑战

      回国初,课题组没有一台像样的仪器,更没钱。时任副所长的张玉奎研究员帮助许老师四处筹钱,二人跑了一年多的时间筹得了四万五千美金。课题组用这笔钱买了一台进口的毛细管电泳仪。有了这台仪器,组里缆到了活儿,避免了赤字的出现。
      “吃饭”问题解决了,许老师开始深入思考课题组的长远发展问题——凝练学科方向。他将导师卢佩章院士提出的“建立人体化学指纹数据库”构想与德国留学时的临床医学实践结合起来,带领课题组将毛细管电泳用到代谢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和临床药物监测领域,同时积极发展多维色谱技术。
      1999年,Nicholson等给出了“代谢组学”的定义。此时,许老师课题组的临床样品分析在国内已具备了一定影响。上海生命科学院的吴家睿副院长、上海药物所的蒋华良研究员等专家觉得非常有意义,都鼓励他继续做下去。许老师说,恩师卢佩章院士早年提出的“建立人体化学指纹数据库”的构想就是要用分析的方法,把一个人从婴幼儿到成年的化学指纹变化记录下来,从中预测个人疾病——这实际上就是“代谢组学”研究。也就是说,在国际“代谢组学”学科出现之前,许老师课题组已开展了“代谢组学”临床研究。2000年,在化物所骨干会上,许老师受所长包信和研究员的邀请做了主题报告,第一次在所里正式介绍“代谢组学”。
      2001年,杨胜利院士出任生物技术研究部主任,将“代谢组学”研究作为生物技术研究部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将许老师的研究平台介绍给相关单位。同年,许老师课题组拥有了新名字: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这是学科凝练的结果。

今昔巨变

      十年过去了,课题组实验室不仅亮了起来,而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金充裕了,仪器先进了,项目增多了。
      课题组的国际影响也日益增强。仅举一例:以往,课题组职工、学生只能通过阅读“代谢组学”创始人 Greef和Nicholson等的文献与之神交;现在,这些国际知名教授一年数次来课题组访问,大家可直接与他们在实验室里探讨,在餐桌上交流。
      许老师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色谱会议-国际HPLC会议永久性科学委员会(permanent scientific committee)成员,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从今年十月开始,他将正式出任J. Chromatogr. B的editor。

师诲难忘

      许老师只要不出差,每周都会工作六天半,早七点到实验室,晚七点回去。如果出差,随身带手提电脑随时工作,几乎不参加游山玩水活动。“总之,”他说,“要把5/6的时间用在科研上,1/6的时间用在出差上。”他告诉笔者,这是做学生时在卢佩章院士的严格要求下养成的良好习惯。当年,如果贪玩不珍惜时间,卢院士会说:耐不住寂寞,没长性,科研之大忌。如今,他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作者:赵艳荣,文稿来源:所报《化物生活》)

推荐新闻】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刘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涛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单原子催化”入选美国化学会C&EN2016年“十大科研成果”
·情系化物,论道津门——2016年大连化物所天津校友论坛成功举办
·刘中民荣获201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503组校友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我所举办92级硕士毕业二十周年返校活动暨校友报告会
·张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届503组校友联谊会在金华召开
·我所甲醇制烯烃(MTO)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成功制备出单原子铱催化剂
·我所单原子催化研究工作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综述文章
·我所在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
·我所碳纳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所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二氧化钛表面光催化产氢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所植物源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模拟含碲过氧化物酶检测生物体内过氧化亚硝酰和谷胱甘肽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500kW/1MWh全钒液流电池单元系统模块通过业主出厂验收
·我所“复合人工光合作用体系”研究工作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专题文章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焦点新闻 通知公告 校友事迹 校友活动 校友服务 校友捐赠 校友社区 校友心声 校友会员 网站管理
CopyRight 1999-2020.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 NetCenter@dic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