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执着地想把研究做好做强-校友网
管理员信箱: xiaoyou@dicp.ac.cn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焦点新闻 通知公告 校友事迹 校友活动 校友服务 校友捐赠 资料下载 校友会员 校友社区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事迹 >> 正文
发布人:  校友:杨学明     更新日期:13/01/07 浏览:  推荐:90

       杨学明说,他非常享受在母校里潜心做“喜欢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完成肩上的使命——“培养人才”,将中科院独特的精神传统延续下去。

    30年前,这里就为我提供了很高的起点

    从入口处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在没什么特别。这里没有高耸的大门、气派的石雕,只有一块谦卑的黑色大石,上面刻着研究所的全称。如果没有走进去,人们很难发现这里别有洞天。研究所依山傍海,盘踞着整个山头,山中曲径通幽处,是一幢幢院系小楼。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片山头里,眼下“藏着”1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事实上,自1949年成立以来,这里已经有1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两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去年,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实验研究的杨学明刚刚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今年,他又被任命为副所长。其研究成果7次刊登在世界顶尖学术刊物《科学》上。

    时光回到1982年,第一次踏进这个研究所的大门时,杨学明对科学研究“还没什么概念”。那一年,这个从浙江德清农村走出来的小伙子只有20岁,刚从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填报研究生专业时,他选择了“化学激光计算模型”这个专业,仅仅因为“化学激光”这个新奇好玩的字眼打动了他。

    “浩劫”之后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当时也才刚刚起步。1978年,中科院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也就是国科大的前身,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

    现任中科院院长的白春礼院士便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首届毕业生。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研究生院虽然“校舍简陋”,却有着“名师教学,群贤毕至”的良好氛围。李政道先生专门到研究生院开设课程,王大珩、周光召、杨振宁、陈省身等一大批科学家也亲自来讲授课程。事实上,如今的国科大也依然保留着大师教学的传统。

    杨学明当时的两位导师,亦是声名显赫的大师:一位是已当选为院士的张存浩,另一位是刚从美国归来、年仅35岁的朱清时。在导师的指导下,这个原本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年轻人开始“学着做点研究”。

    他还时常有机会听到从美国、英国而来的学者的讲座,接触到“在国内其他地方根本碰不到”的实验设备。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台花费几十万美元进口的用激光测试分子光谱的“大块头”设备。

    “30年前,这里就为我提供了很高的起点。”回想往事,杨学明笑着说。如今他还会不时想起自己的导师张存浩当年的一条建议:彼时在中国科学界,理论研究是主导潮流,但张存浩院士却颇有远见地意识到,“做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新现象、新方法”同样非常重要。

    “这完全打开了我的思路。”杨学明回忆说。尽管他当时还不曾意识到,这个建议将对他的科研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来,为了做更精确的实验,他越钻越深,甚至自己动手,设计复杂精密的实验设备。

    40年来,我只是执着地想把研究做好做强

    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里,杨学明的实验室安在山顶上一座三层小楼中。楼房最近刚完成翻新,大门处建起一圈木围栏,仿似一座山间民居,显得平易近人。但每个进过实验室的人,都会惊讶得目瞪口呆,问起感受,通常只有两个字——“震撼”。

    1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十几台激光设备常年打开着,射出带有神秘感的绿光。坚固得像保险箱一样的4个银色箱子里,是不同的分子束发生碰撞的实验场地。这些约半人高的箱子又连通着不同的气体罐,以及各式各样的探测设备。线路实在太多,统统铺在了天花板上。

    “你不发展自己的仪器,永远无法观察到新的现象。”说起实验设备,杨学明双眼放光,极为兴奋。2001年,他刚从台湾回到大连的母校工作,就带领一批学生,亲手设计、组装起这些设备。这些国际领先的实验设备中探究的,是大自然中最基础的现象——化学反应中分子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实验室中,杨学明的几个学生正上上下下地摆弄着实验设备。哪儿的螺丝松了,自己动手去修,哪儿的气体罐出了问题,他们又自己去研究。

    “在这里一点都不像给‘老板’打工,就是在做好玩的实验。”理着平头、皮肤黝黑的肖春雷对记者说。与年轻时的杨学明一样,头一次踏进这个实验室,肖春雷就感觉自己的视野被完全打开了。

    那时候,他还是一名本科生,通过交流计划来到了这个实验室。这个平日里“上课老打瞌睡”的男生,一下子被各种“神奇”的实验设备吸引了,变得精神抖擞。返回原校之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并最终实现了这个梦想。

    “来这里以后,真感觉人生的轨迹彻底变了。”肖春雷说。他开始享受做科研的过程,没事就往实验室跑,总忍不住去看看“出了什么好数据”。“我找到了自己喜欢、并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情。”29岁的他已经想好了,今后的人生都会跟这些庞大的实验设备打交道。(作者:陈倩儿 摘自《 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31日,12 版http://zqb.cyol.com/html/2012-12/31/nw.D110000zgqnb_20121231_1-12.htm))

研究取得突破时,杨学明(左四)和学生共同感受喜悦。

推荐新闻】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刘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涛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单原子催化”入选美国化学会C&EN2016年“十大科研成果”
·情系化物,论道津门——2016年大连化物所天津校友论坛成功举办
·刘中民荣获201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503组校友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我所举办92级硕士毕业二十周年返校活动暨校友报告会
·张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届503组校友联谊会在金华召开
·我所甲醇制烯烃(MTO)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成功制备出单原子铱催化剂
·我所单原子催化研究工作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综述文章
·我所在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
·我所碳纳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所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二氧化钛表面光催化产氢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所植物源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模拟含碲过氧化物酶检测生物体内过氧化亚硝酰和谷胱甘肽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500kW/1MWh全钒液流电池单元系统模块通过业主出厂验收
·我所“复合人工光合作用体系”研究工作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专题文章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焦点新闻 通知公告 校友事迹 校友活动 校友服务 校友捐赠 校友社区 校友心声 校友会员 网站管理
CopyRight 1999-2020.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 NetCenter@dic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