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豪杰”印象-校友网
管理员信箱: xiaoyou@dicp.ac.cn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焦点新闻 通知公告 校友事迹 校友活动 校友服务 校友捐赠 资料下载 校友会员 校友社区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事迹 >> 正文
发布人:  校友:张丽华     更新日期:11/11/18 浏览:  推荐:90
---记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组长张丽华研究员
      张丽华,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和日本徳島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03年4月应聘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工作。2004年获择优支持。2008年度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参与了6本中英文著作的编写,申请国内外专利10余项。主要从事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高灵敏度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在我所60年来的发展历史中,女同志担任研究组组长的不乏其人。尽管比例不高,但大凡挑起研究组组长的重任,显然都是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采访1810组组长张丽华老师,使我有了一睹这位“女中豪杰”风采的机会。虽然采访前,笔者详细查看了张老师的相关资料,但是在走向张丽华研究员办公室的路上,笔者仍然在猜想,张丽华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访谈使笔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与化物所有着不解之缘的人

  在采访中笔者得知,张丽华老师从小就跟化物所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在大连的她,父亲是地地道道的老一辈化物所研究员,作为化物所的子弟,她从小就生活在化物所大家庭般的氛围中,伴随着化物所的发展渐渐长大。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童年时代的她,在幼小的心灵中对化物所始终有一种神秘感,那是一所既神圣又神秘的科学殿堂。采访中,张老师深情地向笔者介绍了自己童年记忆中化物所的样子,科学殿堂似乎在那时就深深地印在了张老师的脑海中。谈到今天的化物所,张老师更是激动不已,她说,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无论从科研综合实力上,还是软硬件环境建设上,化物所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读大学专业的选择,到攻读研究生单位的确定;从当初作为化物所的子弟,到后来成为地地道道的化物所人,张老师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大连化物所联系在一起。当笔者谈到她与化物所的这种缘分时,张老师说,能够在这样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研究所工作,如果说开始是一种缘分,那么到后来更多的就是责任了,要为研究所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她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

  采访中,张丽华老师的表情总是笑着的,她说自己是个“幸福人儿”,有恩师的一路扶持,自己的科研之路走得非常“顺利”。
  提到恩师张玉奎老师,张丽华老师向笔者表达了对恩师的无限感激之情。张丽华老师说,1999年,在研究组刚刚组建人手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张玉奎老师还是坚持将自己送出国进行博士后工作,那段工作、学习经历对自己一生受益匪浅。时至今日,谈到当年张玉奎老师支持她出国时的这段经历,她眼睛里仍闪烁着感激的泪光,她说,对张玉奎老师最好的感谢和报答,莫过于在科研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回国以后,张丽华老师以其出色的科研工作获得择优支持,2009年年初,又获得200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这些成绩印证了张丽华老师的话语。
  张老师告诉笔者,2009年是建所60周年,也是研究组建组10周年,她带着全组职工、学生20余人到长沙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全国色谱会议。笔者说,20多人一起到长沙一个星期花费不小啊!张老师说,比起学生们在大型会议中的收获,这些花费值得。在采访过程中,张老师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学生”。笔者进门,张丽华老师向笔者谈起的第一件事就是2009年4月与生物技术部的几位组长一同跟随研究生部到武汉大学举办招生宣传会的事情,话间,听得出张老师对学生工作的重视。
  张丽华老师还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在日本神户的国际会议上,她注意到一个青年的口头报告非常出色,并且报告的研究方向分子印迹正是目前自己研究组需要的课题,会后张老师主动找到报告人,劝说他能加盟自己的研究团队。张老师对笔者说“自己要像当年张玉奎老师给自己提供空间一样,给优秀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
  此时此刻,笔者看到的是,这位年仅36岁的“女中豪杰”,正在承担起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

她是一个正在奋力登攀科技高峰的人

  访谈中,笔者说道,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这是一个难得的青年科学家奖项。张老师腼腆地笑着说:算不上什么科学家,只能说是个科技工作者。当笔者问起目前研究组的科研工作时,张丽华老师顿时侃侃而谈起来。她说,研究组的研究方向定位在“针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度检测,侧重于开展基于多维液相色谱和多维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的研究”。目前,正在蛋白质组学分离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和微流控芯片用于生物样品快速分析的研究方面下功夫。此外,还将继续深入化学生物学中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继续完善缺血性脑中风诊断试剂盒的组成和工艺;继续加强同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新项目的合作开发。笔者发现,在这些研究课题中,既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又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既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包括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
  当笔者担心地问道,您承担这么多科研任务难道不累吗?张老师说,兴趣和勤奋是最好的老师,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有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才能走向成功。虽然张老师没有直接回答笔者的问题,但笔者仅从她电脑屏幕保护上看到的一行字,就完全明白了张老师“兴趣和勤奋”之说的真谛——“今天要做的事情不要留到明天!”
  采访结束的时候,笔者的脑海里浮现出张丽华老师在所庆60周年乒乓球赛赛场上的身影,她出球接球的一招一式尽显认真与执着。很快,随着她的一记大力扣杀,赛场上响起了一阵欢呼声。原来是张老师的凌厉招式锁定了胜局——她和她的团队赢了……
     想到这一幕,笔者不禁陷入了深思,仿佛看到了张丽华老师在布满荆棘的科学研究高峰上奋力登攀的画面,她那紧抿的嘴角,展露了她坚忍不拔的毅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作者:田丽,文稿来源:所报《化物生活》)

推荐新闻】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刘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涛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单原子催化”入选美国化学会C&EN2016年“十大科研成果”
·情系化物,论道津门——2016年大连化物所天津校友论坛成功举办
·刘中民荣获201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503组校友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我所举办92级硕士毕业二十周年返校活动暨校友报告会
·张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届503组校友联谊会在金华召开
·我所甲醇制烯烃(MTO)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成功制备出单原子铱催化剂
·我所单原子催化研究工作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综述文章
·我所在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
·我所碳纳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所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二氧化钛表面光催化产氢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所植物源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所模拟含碲过氧化物酶检测生物体内过氧化亚硝酰和谷胱甘肽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500kW/1MWh全钒液流电池单元系统模块通过业主出厂验收
·我所“复合人工光合作用体系”研究工作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专题文章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焦点新闻 通知公告 校友事迹 校友活动 校友服务 校友捐赠 校友社区 校友心声 校友会员 网站管理
CopyRight 1999-2020.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 NetCenter@dicp.ac.cn